刘一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已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了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覆盖最广、最为直接的公民政治参与的独特方式。笔者认为,这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最新民主参政形式应亟待看重。
一、网络民主的独特功能
自身的调节功能。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阶层叠起,利益分化加剧,各种情绪迭起,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心里需要一种渠道缓冲,社会情绪需要以某种方式宣泄。博客、论坛等,客观上就承担了社会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的功能。如浏阳论坛上就有部分教师针对自己收入水平发表意见;还有部分网友针对社会上某些不良行为发表自己看法;更有网民把自己家庭的不幸通过网上发泄。心理的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而博客、论坛等恰恰可以缓冲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
开放的交互平台。网络打开了民主政治渠道,成为了今天政治生活函数中的重要变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政府工作。党委、政府及其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广大民众公开自己的业务。如浏阳市纪委最近就将70多名新任副科级干部的财产状况在网上进行了公示。每年“两会”期间均有大量网民通过互联网向“两会”建言献策。今年6月,浏阳论坛“我是谁”也发起了“新书记、新市长即将上任您有什么话对他说”,有270多名网民通过这个平台建言献策或跟帖,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善交通条件、保护环境、整顿干部作风、反腐倡廉、教育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
决策的前奏效应。当下,各级政府决策某些事项前就通过一定方式征求民众意见,其中网上征求意见的也不少。而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各利益主体都试图通过公共舆论参与讨论,以使政策制定过程维护本利益群体的利益。早些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讨论物权法、劳动法等涉及到全民利益的法律制定中,都广泛征求民意和集中民智就是最好的说明。还有近年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等都已经通过网络在全民中征求意见。可见网络征求意见已经成为党委、人大、政府民主决策前的重要方式,而作为民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既是维权意识升华的表现,也是成本低、速度快、简便易行的表达方式。
强大的监督功能。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监督作用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公共舆论效应和特定的威慑力量。过去某些“官员”动辄盛气凌人的状况当今有些收敛,就是“遍地”手机拍摄功能和网络监督功能在“威慑”着他们,他们意识到了民主监督无处不在的“风险”。中国网络媒体先后出现的“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孙志刚事件”、“天价香烟”等。我市网络也曝某副局长“开销清单”。网络事件的快速扩散与传播彰显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二、网络民主的现实效应
网络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建议,或是曝光某事件,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它不象传统媒体一样,要经过“筛选”或“处理”或“加工”。如最近高铁车相撞后,有网民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词改写,就说明民众对铁道部的一种伤心的发泄。还有邓玉娇事件、警察致人伤亡案、山西的黑砖窑事件等,网民这种通过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务的踊跃发言,形成了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起到了对事件真相的了解甚至解决的推动作用。
网络培养了大批“民间记者”。网络民主为公民意识的成长和公民社会的建构营造了一种积极环境,网民要通过键盘和鼠标来记录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就必须“组词造句”。浏阳网民“大瑶人”说,我最先在论坛上“发言”,手里必须拿着字典和手写板,而现在就不同了,我很能够自如地编写论坛文章。我有一个朋友,他现实生活中总是温温而雅,少言寡语,可是他现在是个网络高手,网上是个文化英雄,“编外”记者。可见,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
网络已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网民约4.6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民大国。虽然在一个网络不断扩大的国度里,还有各种原因的“缺席者”,但可以说绝大多数网民的素质高于绝大多数“缺席者”。显而易见,网民参与民主政治,是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也只有民意的充分表达,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表现。目前虽然有“缺席者”,虽存在着不均衡性,但网民的民意表达是一种聚集的表达,它已成为了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监督着政府施政纲领和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匿名”发声的网络民主的不可控性。网民身份的匿名性、虚拟性、隐蔽性的特征,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但在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方面还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虽然网络的舆情调查、网上投票、网上评议等形式被许多网站、媒体甚至是政府部门所采用,但由于网民的职业、年龄、性别、地域以及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不同也难免有些偏颇。同时也还不排除有少数网民有“哄客”、“恶搞”的现象出现,以致引起网民的关注与热捧,也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三、网络民主的引导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意识形态。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上的本质规定。当今的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尤为重要,否则,社会就会动荡,思想就会混乱。要根据网络特征,重视引领好多种社会思潮,及时了解网络中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向着健康轨道前进,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政治无小事。有关单位2009年的网络舆情调查中发现,正面信息仅为9.8%,这个发现对我们目前主旋律的宣传思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网络引导应是当务之急了。
以法制保证网络民主的规范。个性互动和写作快感容易招致情绪激烈、见解偏颇的跟贴与言论。网络再自由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因此,以法制保证网络民主的规范迫在眉捷。2007年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公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得到了解,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网络管理方面虽制定了一些法规,如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5年9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6年2月《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等,但针对网民怎样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交流和发表意见,使用中应遵循哪些原则还没有具体的法规。1991年制定的《著作权法》,也由于当时网络在中国尚处在萌芽阶段,该法对于这一新兴媒体可能引起的法律问题未作规定。要使网络民主得以健康发展,应制订出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管理。浏阳论坛制定了管理制度就使得网友有章可循,使一个“自由王国”、“无政府世界”能够守住自由的清白,得到政府的包容。
以开放宽容的心态营造民主氛围。网络民主,是网络文化的重要部分。善待网络、善用网络、善兴网络就是对文化的“善”,就是对网络民主的“善”。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周瑞金说:现在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这样的政治框架,如果有了网络民主,就能对现有的政治框架补充和修复。实事上,互联网已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去年胡锦涛总书记上网和网友交流,温家宝总理经常在网络上倾听民声,还有各地党政领导实行“网络问政”,这些都使得网络发挥了了解社情、体察民意、吸收民智、消除民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作用。因此,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网络文化,营造民主氛围,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是全体公民,包括各级领导、公职人员及普通百姓在内的共同责任。
促进网络民主表达多元平衡。网络是民生、民智汇集、交流、表达的渠道,也是政策评价、政策执行、绩效点评的平台。但目前许多政府机构及其成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不太适应,有的害怕、有的厌恶、有的拒绝网络中的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政府如果能够通过“第四媒体”倾听民意,接纳民声,宽容民谤,就有可能及时纠正自身的错失。我认为浏阳日报及交警在线网上定期在线答复网友提出的批评建议很好。其实,政府机构及“官员”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话语权参与到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对话中去,使网络的表达更加多元平衡,是政府工作人员当下的能力的体现,也能有效缓解群众情绪,促进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与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地收集、筛选、运用网民的建议,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老百姓心愿,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更加富有百姓“味道”。
(作者系浏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